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建设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活动的主轴,也是民族领域一切活动的主轴。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这条主线,不能偏离这条主线。 ◇近年来,内蒙古全面落实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线。中国制定法律法规、制定政治文件的基本前提是建设牢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文化认同,培育民族团结之根,加强共建和交流转变彰显民族团结成效,推动绿色发展夯实民族团结基础。 ◇ 近日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新成就”作为“十五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展望2035年,内蒙古自治区始终走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前列,始终走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和安全稳定的前列,提出协同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内蒙古将加强文化建设着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传播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全面促进文化互联互通,全面优化文化产品,增强共性,尊重包容差异,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两年,随着边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牧民格勒金格在草原上建起羔羊加工厂,从周边牧民手中收购活羊,进行宰杀加工后运往城市销售。 “我们的销售势头强劲。加工厂每年销售羊肉10万公斤,为周边牧民增加收入30万元以上。” ◇ 内蒙古大力推进绿色化、智能化、高水平转型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建设现代煤化工体系,完善供应源和网络。坚持仓储、装卸协同推进,坚决践行“追风向日”条款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内蒙古自治区探索实施农牧民参与生态系统建设的“救灾工作”萨博模式,促进生态改善与牧民增收双赢。两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累计动员农牧民抗沙治沙17.78万人,支付劳务补偿费246.8万元。 文字| 《看见》新闻周刊记者 莹瑶、吴立涵、余佳 悠扬的牧歌歌颂团结,厨房炊烟升腾望平安。在北疆,在祖国,和谐的交流格局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正在慢慢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是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多年来保护和保持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这里,“援建包钢”、“三千孤儿走进内蒙古”的感人故事,传递着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长城沿线的文化遗址、绵延数千公里的遗址和茶道,见证了中华民族各族融合成多元统一的历史。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活动的主轴,是民族领域一切活动的主轴。经济建设、政治民族地区的一切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这条主线,不能偏离这条主线。 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努力谱写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意见》。 2024年1月,国家民委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建设示范自治区的决定》、《全面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意识的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全面建设示范自治区的意见》。意识线已融入本地区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颁布法律法规、制定政策文件,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文化认同、培育民族团结之根、加强共建交流展现民族团结成效、推动绿色发展夯实民族团结基础为基本前提。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新成就”被审议通过,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促进共同利益边境民族地区继续走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前列,提出配合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正在齐心协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谱写中国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筑牢祖国北疆数千公里绿色屏障。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任务落到实处、落到实处,不断肥沃内蒙古的土壤。内蒙古自治区莫里达瓦多拉自治旗民间艺人向游客展示双拉刺绣技艺(2025年4月28日摄)新华社发 用文化认同强化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之根 乔迁新址的内蒙古博物馆内,举办了以中华王朝为中心的内蒙古历史综合展,生动地融合了内蒙古各民族的发展历程。华裔。各族人民对国家社会发展和重要历史里程碑有共同认识。 “新馆自今年6月底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者206万人次,其中近80%的参观者选择完整历史展览作为每天的第一站。”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局副局长张亚强表示,内蒙古自治区“明显”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他相信自治区158家博物馆能够将这座城市打造成独特的代表。文化民族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源,是民族和谐的精神。内蒙古将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文化建设,全面传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促进文化互联互通,全面优化文化产品,增强共性,尊重包容差异,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得到广泛传播。内蒙古自治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广和传播民族通用语言文字,以此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以语言交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沟通与命运共同体。走进东丽六中的校园,教学楼的走廊里陈列着前任书法老师的题词和师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学校通过书法课、经典诵读等形式,将国语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好通用语言文字,可以给少数民族孩子更多的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拥抱现代化。”该校教师胡塞尔说。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创建“人人随时随地都能学”的通用民族语言学习环境和提高民族通用语言应用能力工程,不断提升民族语言文字应用水平通过组建教研专家团队、建设学前智慧助教体系、打造中小学特色教室、搭建教师智慧学习平台、开发中华民族意识教育资源等,内蒙古不断挖掘各民族团结奋斗、互助互助的史实和生动故事,不断塑造体现中华民族多元团结和中华文化传承的象征形象。这些元素旨在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和精神相互依存,体现在物体、场景和事件中。呼和浩特草原丝绸之路公园拥有 100 多座精美的雕塑,描绘了这座北方城市多民族互动和融合的历史。丝路骆驼帮雕塑群再现丝绸之路商业景观ea 几千年前。第一驼铃上刻的多民族文字清晰可见。雕塑《胡商迎雨》生动地描绘了各族商人共同扎毡帐篷,展现了各族人民互相帮助的温暖。呼和浩特市党组书记、民委主任李强表示,“呼和浩特市将体现中华民族多样性、统一性的符号和形象融入到城市更新、古村落更新中,将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理念融入到整个城市建设过程中。”内蒙古正在积极建设多民族社区。通过公共关系教育、行政服务、政策解读、冲突化解、弱势群体帮扶、文艺活动等,改善社会环境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共同欢乐、共同合作。它有利于各族人民从生活空间的相互融合逐步提升到心理的相互融合,促进文化的相互融合。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打造各族社区互融发展岗点2057个,培育各民族社区互融示范地标2800多个。赤峰市松山区林煌家乡小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民族团结之家”。在这里,各族居民组成的乌兰木骑社区正在排练蒙古族舞蹈。工艺作坊里,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的老人在刺绣、做家务……“我们相信党,相信群众”。服务中心将打造综合服务中心名为“民族团结之家”,将集行政事务、民族融合小书桌、书画、民族技艺传承等为一体,促进该地区各族人民和谐共处。临湟市家委、社会党书记吴晓华表示:提高供给整体质量。内蒙古自治区将把民族意识融入展览馆、演出、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中,提高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能力,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滋养身心。到2025年,内蒙古公共文化投资8.84亿元。”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大众传播,投入建设综合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所有民族。库麦艺术是北方各民族相互作用、冲突而创造的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研究表明,在蒙古族中流传甚广的库麦艺术,是中国古代的现代遗存。 “近年来,不少新生代乐队对长音民歌、呼麦、森林农琴等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开创了可以‘拓展牧区、拓展市场、拓展世界’的‘草原音乐’新时代。”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玉成教授说。“元乐轻骑兵”将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蒙古保护和发展了原始状态,创造性地改造了文化上都、辽上京、赵长城遗址以及库麦、长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深入挖掘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素,把这些文化遗产变成凝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物质”。以中国长城为例,内蒙古新发现长城遗址215处,丰富了各民族存在的历史证据。为探索长城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紧密融合,将建设多座文化博物馆和旅游景点,让古长城“活起来”(2018年2月15日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一家新能源材料生产公司车间内,工人在工作(摄影:连震/本刊)共建交流实现国家统一的成效 48岁的格勒金格居住在锡林郭勒联邦阿巴嘎旗草原的牧民,距离中蒙边境线五公里由于地处边境,无法进入,但这两年他在草原上建了一家羊肉加工厂,靠向周边牧民收购活羊为生,然后宰杀加工后运到城里出售。周边牧民收入增加30万元以上。 “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加强人民团结和团结的基础。内蒙古将立足农牧业、能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工作,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绿色能源,坚定发展信心。内蒙古自治区正在大力推进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水平,构建现代煤化工体系,坚持供应源、网络、装载、储存协同推进,坚定为提供“追风向日”作出贡献。 在内蒙古九泰集团生产工厂,黑色的煤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为白色的颗粒。聚乙烯和聚丙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正在建设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供电体系和新型电力体系。到2024年,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35亿千瓦,超过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煤炭就地转化利用规模将超过每年1亿吨。内蒙古自治区在农业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加快高水平农田建设、黑土保护、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提高标准和质量,优化牛肉供给结构,羊肉、乳制品依托粮、肉、奶、草等特色资源,打造七大农牧业产业链,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形成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70个农业产业强市。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大规模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复合养殖、庭院经济、农副食品加工业,带动各族群众在养殖、林业、加工、流通等领域增加收入、丰富生活。 2024年,共有214万农牧民通过支持产业项目实现增收。 2024年内蒙古粮食总产820.1亿公斤,居全国第六位。羊肉、牛肉、牛奶、羊绒等产量居全国第一,新名特优农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一。我们将继续向北开放,建设经济走廊。内蒙古努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持续深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联系。每个周一早上,蒙古冰箱卡车司机比德里亚从乌兰巴托开车前往二连浩特果蔬粮油进出口园区。第二天晚上,新鲜的中国水果和蔬菜将出现在乌兰巴托的超市货架上。二连浩特承载着蒙古国70%以上的生活必需品和80%以上的水果蔬菜,被誉为“后备超市”今年上半年,二连浩特口岸出口蔬菜、水果8.9万吨,比上年增长23.9%。内蒙古自治区正在建设第二条中蒙边境铁路,推进中蒙二连浩特-察民乌多经济合作区建设,发展铜、铁矿石、煤炭、木材等重要进口产品精深加工。中蒙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已成为两国经贸往来的重要纽带,2024年内蒙古陆路口岸货运量将突破1.2亿吨,旅客吞吐量将达到511万人次,继续领跑内蒙古自治区二人浩特殊口岸中欧班列进出境货运量超过2000万吨。新时代,我们将进一步振兴边疆富民,努力确保建设成果惠及各族人民。内蒙古不断完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定促进共同富裕,不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着力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补足发展短板。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将启动边境地区“水、电、通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统筹农村牧区水、电、路、燃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该项目致力于边境农牧区“毛细血管”发展,总投资203亿元。截至目前,已建成供水井2058口,新建和改造输电线路9746公里,修建各级公路1676公里,建设边境基站633个,铺设光缆6966公里,边境国道331号4G信号覆盖率由47%提高到8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周密的健康保障网络。内蒙古正在积极致力于构建区域联合医学共同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社区医疗机构为支撑、家庭医生为纽带、医疗保险体系为骨干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更好地满足边疆人口的医疗需求。位于中蒙边境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宗旗甘吉毛都镇,当地人可在口岸接受专业诊疗高级医院。一些疑难杂症的检测和影像数据可以实时上传到班纳医院。得益于紧密的县域医疗共同体,边境居民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到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将建成61个紧凑型区级医疗社区,“基础检测+高级诊断”影像共享中心覆盖全区一半以上卫生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内蒙古自治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鼓励边疆地区学生留在家乡,增加他们坐下来学习的动力。我们支持集团化办学管理,以“名校引领”、“优质学校+乡村建设”等多种形式提供同侪支持l 学校”和“协会”,我们在 20 个边境旗(城市和地区)至少建立一所高质量学校来促进同伴支持。白灵庙中学位于中蒙边境包头市达茂旗。这里的中学生享有与包头市区中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与包头市三所优质中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每年根据成绩选拔20至30名高三学生到培训中心学习,高考成绩明显提高。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安排资金1.03亿元,支持边境地区70所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学校办学状况。 “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资金5.58亿元支持城市建设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学校410所。内蒙古自治区竹子县第六届文化旅游节《吉祥九曲,美丽塔孜》开幕式现场表演(2025年2月11日摄) 李子鹏/本杂志供 绿色发展夯实民族团结基础 今年,锡林市苏尼特右旗牧民通过项目合作、管护费等方式参与了70%的治沙工作和劳动力成本。支付给牧民的资金约占项目总资金的30%。林业和牧场部部长斯尼特·赖特-班纳表示,牧民在附近生产草板等治沙材料,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他们还能在家找到工作,实现治沙富国的“双提升”。生态产品保护和绿色发展是各族人民凝聚共识、共同发展的重要环节。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生态功能最丰富的地区。大片的原始生态依然存在,各民族都传承着尊重自然的传统生态理念。胸怀“民族伟大”,内蒙古正在构筑我国北方重大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健全公众参与新机制,为人民群众带来生态福祉,让人民群众更加生态。不仅弘扬了富民“双效”,还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理念。两桶银子,将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与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保护草原森林、打好三大划时代战役、保护北疆水脉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草原和森林。草原和森林是北方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各族人民的共同保护。内蒙古自治区采取春绿期休牧、国家重点林区停止商业性采伐、休草9.7亿亩草原、兴安林海停止采伐等措施,让美丽的北国林海停止采伐。草原和森林是祖国极北地区最耀眼的绿色。每年4月,呼伦贝尔草原的牛羊都回棚了,草原放着45天的“带薪假期”,等待草场返青。鄂温克族自治旗斯尼河以东苏木牧民基基格说,非放牧期间,政府根据实际草原面积对牧民购买饲料给予补贴。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稳定在45%,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蓄积量较停伐前增加28%。让我们共同努力,打赢“三国”工程攻坚战。内蒙古自治区在各族人民的帮助下,坚决推进综合保护和系统化保护。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治沙治理,集中力量打好黄河“拐弯”防治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区消灭攻坚战、河西走廊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攻坚战。在这场跨地区、多民族、协调一致的斗争中,内蒙古各族人民正在动员集体力量,“在一处思考,在一处努力”,共同抗击沙化、保护植被。科尔沁沙地南端,通辽镇奈曼旗拜因塔拉苏姆的牧民鲍树兰和乡亲们正在播种黄柳种子。 “我们享受公益林业补贴、造林补贴等优惠政策,还经营林业经济。”在加查里,各族村民共同植树增收,人人都更加努力。“防治荒漠化热情高涨。”包秀兰说。施工期间,内蒙古各族人民展现了“伟大战争”精神,推动荒漠化防治以平均每天6万亩的速度推进,累计完成荒漠化5272万亩,新增绿化面积不断扩大,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北疆水道。重大河湖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内蒙古实施的大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和辽宁中央调水工程,将促进内蒙古黄河地区治理,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内蒙古黄河和呼伦湖地区治理中,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巡河护水,统筹污染治理。在守护“生命之源”的同时,他们加深了对贫富共享的认识,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一岭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已将黄河流域45%的土地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组织实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防治等重大工程,重点整治黄河航道乱占、乱采、乱建等问题。目前,黄河流域内蒙古地区35个国家试验断面优良水质比例显着提高。呼兰湖、乌梁素海、岱海等草原湖泊水质湖面面积缩小的趋势得到扭转。加强红线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重要线。内蒙古自治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根源上确立“绿色标准”,落实细化监管责任,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好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民生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态福祉的幸福线。制定分区控制的新标准。内蒙古自治区严格实行国土空间利用管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确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59.69万平方公里,ch 占该区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加强生态环境区划管控,全区保护。划分1892个管控单元,开展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前期评估。 “自治区和各盟市根据管控单位的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准入清单,共提出了万余条准入要求。”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世德表示,内蒙古自治区初步全面覆盖生态环境区划控制管理体系,构建跨部门合作、多因素融合,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政策工具。与重新结合责任监督。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强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产出审计制度,对不考虑生态环境及其严重后果的盲目决策实行严格的终身问责。全区建立了五级河湖长管理制度,有1.66万名河湖长管理河流、保护水源。我们长期以来对毁林毁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在“三北”地区实施了森林草原面积十年检定、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行为、森林草原湿地综合执法等整治措施。内蒙古系统性解决森林草原破坏问题。在帕五年来,共解决林草问题6.16万处,恢复林草植被115万亩,挽回经济损失约29亿元。健全公众参与新机制。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国家行为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监管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各族各社会群体从荒漠化防治“旁观者”转变为“主体行动者”。在攻坚“三北”工程中,内蒙古自治区探索实施农牧民参与生态系统建设的“减灾减灾”萨博模式,促进生态改善和牧民增收双赢。近两年,共有17.78万农民和内蒙古动员牧民防治荒漠化,发放劳动补偿金24.68亿元。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关系到各年龄段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自治区内各民族的生态安全,也指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在祖国极北构筑绿色长城,不仅保护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美丽祖国,也为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构筑了安全屏障。内蒙古自治区坚定不移地感恩党的恩情,听党的话,听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为主线,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延续国家统一的光荣传统,共同守护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内蒙古,实现中国伟大梦想。 (米拉多 47 号,2025)